close
美洲人,馬雅文化,印加文化是繼承商朝 ??
這些玉圭原文,可與中國大汶口文化陶文(距今6500□5000年)、連雲港朐山少昊勾芒遺址崖刻文字(距今7000□4000年)、良渚文化玉器文字(距今5100□4200年)、商代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族徽(距今3600□3100年),一一對應,是純粹的中國文字。你不認識這些字不要緊,只要你對比一下,就一目了然。
2001年8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為此做了專題節目,將這六圭上的文字逐一作了特寫,我在節目中說:如果不是殷人東渡美洲成功,怎麼可能把殷人祖先的牌位、譜系帶到美洲?如果不是中國殷商文字,為什麼可以和殷商文字一一比對吻合?
圖二: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文字全文摹本。
三、為美洲土著正名為“殷地安人”
問:你們力主將美洲土著正名為“殷地安人”,根據是否來自對拉文塔玉圭文字的解讀?
答:不完全是。拉文塔玉圭殷文的破譯只是證據或原因之一。
我在1992年首次公佈史實:1910年歐陽庚特使在處理墨西哥革命(1908年)殺害華僑的索賠專案時,殷人後裔殷福布族(Infubu)百餘家族自稱是殷人後裔,要求清政府庇護,代為索賠。還公佈了歐陽庚之子歐陽可亮在殷地安僕人家生活的經歷,他們每日相見、吃飯、睡覺前都要互道一聲:“殷地安”。這個家族自稱“殷飛虎”,還有“殷飛鷹”、“殷飛豹”、“殷飛蛇(龍)”、“殷飛兔”等,都說是“三千多年前從天國經三千天之浮橋島”而來,並且所有印第安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西方”,面向西方祭祖,祖先的化身是黑色的“雷鳥”(俗稱“大黑鳥”)。這顯然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朝遺民逐島遷徙渡海來到美洲。“殷地安人”是他們的自稱,意為中國殷商人,並祝願殷人在新地平安。
問:這些材料你是怎麼知道的?
答:這些史料是我的義父歐陽可亮在給我的信中寫的。我把這些史實整理,公佈於世。
圖三: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文字對照解讀本。
問:哥倫布把他們稱為“印第安”顯然是錯了。 答:那當然。哥倫布1492年10月12日登上薩曼島時,他們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地方,得到的回答是“Yindinan”,問你們是什麼人,得到的回答是也是“Yindinan”,於是哥倫布認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美國學者艾•巴•湯瑪斯(Alfred Barnaby Thamas)在他的《拉丁美洲史》中說,西元前1000年左右到達美洲的蒙古人型的圓顱人種稱作“印第安”人,也就是說“印第安”人是專門指稱在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圓顱人種。這時的中國正是商末周初,也就是武王伐紂的時候。當時商紂王與攸侯喜征東夷人方成功,自己回殷都安陽過春節,十萬殷軍留守山東,結果武王攻克朝歌、紂王自焚。殷軍民25萬人在山東失蹤,而這時也正是湯瑪斯講的中美洲的圓顱人突然出現,奧爾梅克文化興起。美洲學者一致公認奧爾梅克文明是突然出現的,而且又具有鮮明的商文化特徵。奧爾梅克人有圓顱和變形長顱。西元前1000年的圓顱人自稱為“殷地安人”,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況且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的年代也正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
因此,哥倫布謬稱的“印第安人”理應廢除,正名為“殷地安人”。
問:殷人既然到達中美洲,並立國定居,殷商文字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或說是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答:對。可以確認是殷商古文字的還有:美國四角地石板上的52字,瓜地馬拉玉圭上的成組文字,利瑪陶盤上的文字等,共370餘例。
四、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風”
問:據說你考證出所有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風”,有何證據?
答:瑪雅的風神、雨神、羽蛇神的頭頂上,都雕刻中國古文字“風”或“天”字,這是標識殷地安人祖先族屬的證據,是他們的族姓、氏姓。這為我們查證他們來自哪個民族,提供了直接的識別標準。
問:請詳細談談。
答:先講一講中國的“鳳”姓,因為殷地安人的“風”姓,始源於中國。
史學界公認,中國最早的姓是“風”,“風”姓又分成三大支:一為“鳳”,龍蛇虎兔龜蛙圖騰;龍蛇部又分化青龍蛇部和紅龍蛇部;青龍蛇部稱雷澤部或方雷盤古部,本名為方,又稱“房”、“防”、“旁”、“防風”、“方雷”,以雷龍(今稱揚子鰐、巨蜥蜴)為圖騰標誌;青蛇部稱虯“九”、“修”。紅龍蛇部稱華胥氏、燭龍氏(祝融氏)、烈山氏。龍蛇圖騰的都是“蟲”部風姓。
圖四:瑪雅金器風姓太陽神。胸的左側為“鳳”,右側為“凰”。
一為“鳳”,鳥圖騰;以鳥為圖騰的為玄鳥,總稱為燧人掩(上合下廾,音眼)茲合雄氏(又叫合雄氏或合洛氏、洛氏)鳳姓始祖合稱“乙洛”又稱“伊洛”氏,他(她)們是中華民族的第一祖。燧人掩茲氏所崇拜的鳥是“啄木出火”的啄木鳥,燧人掩茲氏因為觀察這種鳥發明人工取火,稱它為離朱鳥,口中銜朱,把它作為太陽鳥。“鳳”鳥最初指的是這種玄鳥。
一為“夙”(凡內加日),太陽圖騰;太昊氏、少昊氏、羲和氏等以太陽為圖騰,或以太陽鳥為圖騰。“夙”後演變為“凰”。風和鳳凰的“幾”或“凡”,是天蓋天穹的“弓”形,它是“風”、“鳳”、“夙”、“凰”的取義本源。也是“天”的原義。燧人掩茲氏首先發現了太陽在天穹的運行軌跡如彎拱形,這就是把“弓”橫過來看。又發現太陽夜晚運行是呈相反向,是反弓形,將兩個正反天形合起來,叫作會合、合雄、合洛、掩合,該字首見於7000多年前的中國山東連雲港雲臺山將軍崖少昊太陽曆刻石,盛行於6500□5000年前中國大汶口文化、大河村文化、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這個複雜的標誌經過簡化就作“凡”、“幾”,也就是“風”。
問:那麼你是否能介紹一下美洲殷地安人的風姓標誌呢?(圖四、圖五)
答:第一類是彎拱形風姓標誌。瑪雅人(MAYA)、阿斯特克人(AZTEC)、薩波特克人(ZAPOTECA)、華斯特克人(HUASTECA)等的風神、雨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IAIOC)、庫庫爾坎(KUCULCAN)羽蛇神的王冠上、面具(面罩)、圖騰像上都有這個標誌。
第二類是H和凡形風姓標誌。在北美洲赫比(赫胥氏HOPI)、那瓦後(那媧後,NAVAHOS)、密西西比河蚩尤裔支殷地安人的族徽、中美洲阿斯特克(AZTTEC)太陽曆中心的奧林(OLLIN羲和氏飛蛾標誌)、南美洲蒂亞瓦納科(TIAHUANACO)文化、納斯卡(NAZCA)文化、瓦理(HUARI)文化、查文(CHAVIN)文化中都有這個標誌。扶桑樹也作H形。
第三類是上下天穹掩合的原生型。見於奧爾梅克(OLMECA)文化、瑪雅(MAYA)文化等太陽神、羽蛇神、風神、海洋神、雷神、雲神、地母神、凱察爾柯特爾(QUETZALCOATL)、太昊鳥(MACAW,太昊譯名)。各種殷地安人手抄本上的凱察爾柯特爾或庫庫爾坎神降人間、沿扶桑宇宙樹上下,也都有這個風姓標誌。
圖五:瑪雅文化陶塑鹽茲鳥載日飛行(1)。中國戰國時期鹽茲鳥(2)。南美洲秘魯鹽茲鳥(3)。
這就說明,遍佈美洲各地的殷地安人各支系有一個共同的風姓始祖,這就是在距今1•1萬年至7000年前到達北美洲北部地方的華北細石器文化的主人——燧人掩茲氏及伏羲氏女媧氏。他們已不是原始人,而是有族姓,已發明了《河圖》、《洛書》,是懂得大山天齊紀曆和扶桑建木紀曆的文明人類、他們第一次把1•47萬年至9000多年前的合黎山龍首山文明、昆侖山文明、舞陽賈湖及王屋山文明,帶到了美洲,所以在加拿大溫哥華和夏羅特皇后島(QUEEN CHARLOTTEL)的燧人掩茲氏、方雷氏稱作雷鳥氏、玄龜氏,魁隗裔民稱“因紐特”(INUIT)。赫胥氏被譯為“赫比”,太古母(TAIKOMI)女媧被譯作那瓦霍(NAVAHO),稱作“蜘蛛婦”——實際是掩茲時代的織女、須女、須句氏;盤古太昊被稱為天父羽蛇神,少昊被稱做金星神,羲和被稱為天母太陽神,常羲被稱作月母兔神,句芒木正重在南美洲值守蒂亞瓦納科太陽門,誇父締造了古秘魯河谷的查文(CHAVIN)文化。
五、美洲土著怎麼來到美洲
問:這就涉及到他們進入美洲的路線,是否與華北細石器馬蹄形分佈帶重合?
答:重合。但分為東西兩線。
文章來源:美洲人,馬雅文化,印加文化是繼承商朝 ??
--
【感想】
後記
除非有堅強的考古資料佐證該篇文章作者等人的主張
否則,亦讓人跟韓國輕易地說XX歷史源自於韓國一般
多了點民族主義及本位主義的色彩
如此,形成口水戰,而非純粹的客觀理性論證了
400萬年以來形成的中華人種,十萬年前從亞洲腹心地區中國甘肅、寧夏及山西河北兩地,向北越過蒙古高原,經東北亞不斷遷徙美洲,距今9700年的中華上古文明時代以來,至少有十余次移民美洲的浪潮,這些移民成為美洲的先住民;他們將離開中華大地時的文明成就,一併帶到美洲,並在新的環境中得以發展,使美洲文明帶有中華母體文明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這種在古代美洲形成的中華文明的美洲支、南太平洋支,在距今約7000至6000年間,就已經形成了以上古中華文明為特色的太平洋文化圈,一直延續到1491年。
以上陳述已非一個假說,而是由王大有與宋寶忠、王雙有合作二十年,採用十二重考證法,經過綜合考證所取得,他們自1983年以來,在賈蘭坡院士、周穀城會長指導下,全力以赴研究1491年前的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親緣關係,填補了國際史研究空白,出版了《龍鳳圖集》(1988)、《龍鳳文化源流》(1988)、《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92)、《龍鳳傳人》(1993)、《圖說中國圖騰》(1998)、《圖說美洲圖騰》(1998)、《圖說太極宇宙》(1998)、《三皇五帝時代》,《上古中華文明》、《中華龍種文化》(2000)、《宇宙全息自律》、《天人合一養生》、《生命密碼解讀》(2002)等二十餘部專著,在海內外發表數百篇論文、文章,以及電視廣播等專題節目。周穀城多次在太平洋地區文化與文明起源學術會議上,稱“這是一個發明一個創造”,“深入研究下去,一定會導致中國史、世界史改寫”。
1992年為“世界土著人民國際年”,王大有等發表了《古代美洲奧爾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中華文明東遷美洲的文字學證據》,第一次破譯解讀奧爾梅克文化拉文塔(La Venta)第四號文物六塊玉圭版其中四圭上的殷商祖先譜系殷文,指出奧爾梅克文化的主人祭祀中國殷商祖先,惟有解釋他們就是東渡美洲成功的殷商人,在中美洲重建了商文明,並因此而自稱為“殷地安”人(Yindian),而不是“印第安”(印度人),“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在巴哈馬群島之薩曼島登陸時,已有殷人後裔生活了近3000年,因聽他們講‘殷地安’,就以為是到了印度,便稱他們為印度人(Indians),從此謬誤流傳。今據考證應推翻其說,以匡天下之大謬”,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轟動;他們通過古代美洲和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圖騰徽銘文化、考古學文化、文獻學文化、星象學文化等多重論證,進一步得出結論:西元前4015至4510年(距今約六千五百年)軒轅黃帝氏族戰敗了魁隗氏炎帝,神農氏、蚩尤氏、誇父氏、少昊氏這些戰敗的氏族部落或國族,在其後大約500年間,相繼遷入東北亞、阿拉斯加、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建立各自的文化區和政權。
中國著名文化人類學、文字學、圖騰文化學專家王大有先生,應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邀請,於7月22日來美國作學術訪問。他將到達科他人阿吉布瓦部落考察、拜見部落酋長、考察土著人岩畫,隨後將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作《中國古代文明與美洲土著文明的親緣關係》的學術報告,到美東地區考察易洛魁文明。王大有出版專著二十餘部。
2000年王大有先生出版了《中華文道文庫圖說中華文明大典》系列三部:《三皇五帝時代》、《上古中華文明》、《中華龍種文化》,5000套書三個月便售盡。三部書詳細論證歷次向美洲移民浪潮的原因、路線、文化成就。《三皇五帝時代》扉頁上印著王大有的題獻:“謹以此書,獻給15000年以來締造中華文明的歷史祖先,獻給10000年以來開拓太平洋龍鳳文化圈的英雄祖先,獻給8500年以來創造古代美洲文明的中華人種殷地安人。”
2002年7月22日至8月30日王大有先生應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邀請,前來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到土著部落實地考察,並到美東地區考察參觀。我有機會參加了接待工作,對他進行了採訪。
一、美洲土著主體是“中華人種”
問: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係問題是21世紀的熱門的題之一,請先談談為什麼研究這個課題吧。
答:古代美洲文明及其起源的研究,實際上是如何認識美洲土著人民在世界人類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如何評價他們創造的文明的價值。至今為止的考古學證據,證明他們的主體最初來自亞洲,雖然也有一些來自非洲、歐洲或大洋州的移民,但都沒有形成美洲土著的主體。這些先行到達者,我們稱他們為美洲的原始居民,美洲的土著,美洲的拓荒者,美洲的真正發現者。
現在,由於地球物理學、人類學與科學考古的成就,世界史學界大多數人接受這樣一種意見:美洲土著的祖先是大約12萬年至1萬年之間,特別是最近的2•5萬年,由亞洲的腹地中國華北地區,經由內蒙古高原、東北亞和大陸架平原、陸橋、相互比連的島嶼,分批遷到美洲的。
距今15萬年左右,北京人一支到達今遼寧喀左地區,留下鴿子洞文化遺址。在加拿大溫哥華附近的喬治亞海峽,有12萬年前豐富的冰磧物,其中有一些是右手使用過的原始工具,而這正是北京周口店人的文化特徵,表明早期美洲的一些原始居民是北京周口店人的後裔,不然他們不可能有周口店人的文化傳統。一項追蹤10萬年前的女性基因——線粒體研究結果表明,最初的線粒體女性基因攜帶者來自亞洲,支持了美洲土著來自亞洲說。
問:據說,距今3萬年至7000年前,自古中國華北到加拿大,有一個細石器分佈帶,證明美洲早期居民來自華北地區,是這樣的嗎?
答:這個細石器分佈帶,中國科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陳淳、安志敏等都作過深入詳細的研究。最初發現是在3萬年前由中國甘肅、寧夏以及山西朔縣為起點,漫布蒙古草原、中國東北平原、東北亞、阿拉斯加、直至加拿大南部。山西峙峪年代距今28945□1370年,東西伯利亞久克台年代為距今22000-10000年前,烏斯的諾夫卡距今20000□10000年前,日本白瀧13地點為距今17000年(至今未見有突破20000年者),阿拉斯加年代為距今9857±155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年代為距今約為7000年;這些細石器的絕對年齡遞減又一脈相承,有一個完整的連續譜系。賈蘭坡院士因此作結論說:“如此高度特化的工具不可能由人類獨立地在兩個地方同時創造出來,它們向廣闊的極地擴散,向東北方向,穿過北亞和北美,分佈在東經90度至西經140度,北緯40度至65度之間”,“我稱它為華北細石器傳統,因為這一傳統以華北發現的為最早”,“北美的細石器文化,據我看來是從我國華北地區分佈過去的,因為相同性質的文化以華北的發現最早。分佈的路線可能是從我國的寧夏、內蒙經蒙古和我國的東北部先分佈到東西伯利亞,最後通過白令海峽分佈到北美。根據目前的發現物來看,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11000多年前即到達了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海萊湖地區”,“而後又向南分佈,華北地區正是這一洲際文化傳播的起點和淵源所在。”所以美洲土著或原始居民是古代中華先民,是不爭的事實。
問: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境內的黃色人種是連續的,沒有缺環的,一脈相承的呢?
答:對,正是這樣。這就是說,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證據是相同的,都確認美洲土著是中華人種。
問:你為什麼說“中華人種”,不說蒙古人種?
答: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古人類——自400萬年以來的蝴蝶人,270萬年的東方人,170萬年的元謀人,120萬年的巫山人,98萬年□53萬年的大荔人、藍田人,50萬年□23萬年的北京周口店人、28萬年的金牛山人,以及10萬年以來的北京人、柳江人、資陽人等,直至現代中國人,存在一個完整的體質人類學發展序列和同一特徵:1、鏟形門齒;2、印加骨;3、矢狀□特徵。美洲“印第安”同一切黃色人種一樣,都具有這一共同特徵,構成一個大人種的最穩定的基本特徵,這一人種學特徵首先出現並成序列發展于中華大地,因此我們稱這一人種為“中華人種”。這一中華人種遷徙到美洲的,我們稱“中華人種美洲支”。
我主張廢除“蒙古利亞人種說”,我在1992年出版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98年出版的《圖說美洲圖騰》、《圖說中國圖騰》中都明確提出此說,“蒙古”稱謂始自中國唐代“缽室韋蒙古部”,這個稱謂僅指中華人種的北亞支,蒙古支;2000年出版的《三皇五帝時代》又詳述了中華人種及其亞種的形成與分佈。
我們研究的結果證明:美洲原始居民與中華祖先同祖同源,太平洋東西兩岸的中華文化與古代美洲文化是兄弟文化,不同地緣卻具有同一的血緣基因和文化基因,因而具有同一的文化傳統。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除在西元8至10世紀由北歐到美洲的海盜苗裔,即所謂“白種印第安人”外,美洲土著的主體,美洲古典文明的締造者,美洲的開拓者,是歷次自亞洲移民美洲的先民,其主體是中華先人,他們以辛勤的勞動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共同創造了古代美洲文明。
二、解讀玉圭文字
問:看來你們對奧爾梅克文明的研究,是一個突破,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答:奧爾梅克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的焦點,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揭開這個謎之後,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奧爾梅克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拉文塔遺址,在此發現一組玉器,但無人知道它的名稱和用途,所以只稱為“第四號文物”(圖一)。這批文物發掘以後,在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展出,各種介紹古代墨西哥文明的大型畫冊必然刊登這一組玉雕,但沒有任何人注意六塊玉圭上還有文字,以為是“圖案”、“花紋”,甚至“裂紋”,所以沒有人去“理睬它”,更不會有人去“解讀”它。
圖一: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
問:請談談你們的解讀過程。
答:我是1988年在北京第一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次發現該玉圭上有殷甲骨文“農”、“辛”、“女戎”等字,便開始進行研究。1992年2月28日在《華聲報》發表《古代美洲奧爾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一文,在國際學術界第一次把它們命名為“玉圭”;因為它上端微弧,屬於東夷民族太昊伏羲氏的“琬圭”;又因為上面用殷商文字和介於大汶口文化陶文之間的古文字,刻著殷商祖先的名號譜系,我們又把它們稱之為“玉圭神主牌位”。而那16尊玉雕像就是殷商人的祖先——奧爾梅克人的祖先,這樣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成文記載的文獻譜牒和祖先形象的宗祀整體。在此文中我們解讀了四塊玉圭上的文字;2000年10月□2001年8月這組文物在中國展出,我們在西安、北京重新核實對實物,解讀出六圭全文,確認它是殷商文字。
問:怎麼確認的?
答:玉圭上的文字,對殷商甲骨文,夏商周金文研究過的人,能識讀出來。我們把玉圭上的文字勾摹下來,與中國古文字作對比,即可解讀它們。我們把它們作了1□6的編號,作了復原勾摹和摹本殷文解譯對照本,同時發表。(圖二、圖三)
1號圭原文:“郊供玄鳥隕卵(上),降而生商,帝俊攜玄女繭翟受卵吞食(中),閉台有孕生子(下)”;2號圭原文:“有女戎氏伯女繭翟感應玄鳥”;3號圭原文:“火祭農帝辛”;4號圭原文:“報祭陬訾氏、蚩尤氏、、相土、王亥並上甲微”;5號圭原文:“十二宗祖二”;6號圭原文:“小日皋”。
以上陳述已非一個假說,而是由王大有與宋寶忠、王雙有合作二十年,採用十二重考證法,經過綜合考證所取得,他們自1983年以來,在賈蘭坡院士、周穀城會長指導下,全力以赴研究1491年前的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親緣關係,填補了國際史研究空白,出版了《龍鳳圖集》(1988)、《龍鳳文化源流》(1988)、《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92)、《龍鳳傳人》(1993)、《圖說中國圖騰》(1998)、《圖說美洲圖騰》(1998)、《圖說太極宇宙》(1998)、《三皇五帝時代》,《上古中華文明》、《中華龍種文化》(2000)、《宇宙全息自律》、《天人合一養生》、《生命密碼解讀》(2002)等二十餘部專著,在海內外發表數百篇論文、文章,以及電視廣播等專題節目。周穀城多次在太平洋地區文化與文明起源學術會議上,稱“這是一個發明一個創造”,“深入研究下去,一定會導致中國史、世界史改寫”。
1992年為“世界土著人民國際年”,王大有等發表了《古代美洲奧爾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中華文明東遷美洲的文字學證據》,第一次破譯解讀奧爾梅克文化拉文塔(La Venta)第四號文物六塊玉圭版其中四圭上的殷商祖先譜系殷文,指出奧爾梅克文化的主人祭祀中國殷商祖先,惟有解釋他們就是東渡美洲成功的殷商人,在中美洲重建了商文明,並因此而自稱為“殷地安”人(Yindian),而不是“印第安”(印度人),“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在巴哈馬群島之薩曼島登陸時,已有殷人後裔生活了近3000年,因聽他們講‘殷地安’,就以為是到了印度,便稱他們為印度人(Indians),從此謬誤流傳。今據考證應推翻其說,以匡天下之大謬”,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轟動;他們通過古代美洲和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圖騰徽銘文化、考古學文化、文獻學文化、星象學文化等多重論證,進一步得出結論:西元前4015至4510年(距今約六千五百年)軒轅黃帝氏族戰敗了魁隗氏炎帝,神農氏、蚩尤氏、誇父氏、少昊氏這些戰敗的氏族部落或國族,在其後大約500年間,相繼遷入東北亞、阿拉斯加、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建立各自的文化區和政權。
中國著名文化人類學、文字學、圖騰文化學專家王大有先生,應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邀請,於7月22日來美國作學術訪問。他將到達科他人阿吉布瓦部落考察、拜見部落酋長、考察土著人岩畫,隨後將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作《中國古代文明與美洲土著文明的親緣關係》的學術報告,到美東地區考察易洛魁文明。王大有出版專著二十餘部。
2000年王大有先生出版了《中華文道文庫圖說中華文明大典》系列三部:《三皇五帝時代》、《上古中華文明》、《中華龍種文化》,5000套書三個月便售盡。三部書詳細論證歷次向美洲移民浪潮的原因、路線、文化成就。《三皇五帝時代》扉頁上印著王大有的題獻:“謹以此書,獻給15000年以來締造中華文明的歷史祖先,獻給10000年以來開拓太平洋龍鳳文化圈的英雄祖先,獻給8500年以來創造古代美洲文明的中華人種殷地安人。”
2002年7月22日至8月30日王大有先生應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邀請,前來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到土著部落實地考察,並到美東地區考察參觀。我有機會參加了接待工作,對他進行了採訪。
一、美洲土著主體是“中華人種”
問: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係問題是21世紀的熱門的題之一,請先談談為什麼研究這個課題吧。
答:古代美洲文明及其起源的研究,實際上是如何認識美洲土著人民在世界人類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如何評價他們創造的文明的價值。至今為止的考古學證據,證明他們的主體最初來自亞洲,雖然也有一些來自非洲、歐洲或大洋州的移民,但都沒有形成美洲土著的主體。這些先行到達者,我們稱他們為美洲的原始居民,美洲的土著,美洲的拓荒者,美洲的真正發現者。
現在,由於地球物理學、人類學與科學考古的成就,世界史學界大多數人接受這樣一種意見:美洲土著的祖先是大約12萬年至1萬年之間,特別是最近的2•5萬年,由亞洲的腹地中國華北地區,經由內蒙古高原、東北亞和大陸架平原、陸橋、相互比連的島嶼,分批遷到美洲的。
距今15萬年左右,北京人一支到達今遼寧喀左地區,留下鴿子洞文化遺址。在加拿大溫哥華附近的喬治亞海峽,有12萬年前豐富的冰磧物,其中有一些是右手使用過的原始工具,而這正是北京周口店人的文化特徵,表明早期美洲的一些原始居民是北京周口店人的後裔,不然他們不可能有周口店人的文化傳統。一項追蹤10萬年前的女性基因——線粒體研究結果表明,最初的線粒體女性基因攜帶者來自亞洲,支持了美洲土著來自亞洲說。
問:據說,距今3萬年至7000年前,自古中國華北到加拿大,有一個細石器分佈帶,證明美洲早期居民來自華北地區,是這樣的嗎?
答:這個細石器分佈帶,中國科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陳淳、安志敏等都作過深入詳細的研究。最初發現是在3萬年前由中國甘肅、寧夏以及山西朔縣為起點,漫布蒙古草原、中國東北平原、東北亞、阿拉斯加、直至加拿大南部。山西峙峪年代距今28945□1370年,東西伯利亞久克台年代為距今22000-10000年前,烏斯的諾夫卡距今20000□10000年前,日本白瀧13地點為距今17000年(至今未見有突破20000年者),阿拉斯加年代為距今9857±155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年代為距今約為7000年;這些細石器的絕對年齡遞減又一脈相承,有一個完整的連續譜系。賈蘭坡院士因此作結論說:“如此高度特化的工具不可能由人類獨立地在兩個地方同時創造出來,它們向廣闊的極地擴散,向東北方向,穿過北亞和北美,分佈在東經90度至西經140度,北緯40度至65度之間”,“我稱它為華北細石器傳統,因為這一傳統以華北發現的為最早”,“北美的細石器文化,據我看來是從我國華北地區分佈過去的,因為相同性質的文化以華北的發現最早。分佈的路線可能是從我國的寧夏、內蒙經蒙古和我國的東北部先分佈到東西伯利亞,最後通過白令海峽分佈到北美。根據目前的發現物來看,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11000多年前即到達了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海萊湖地區”,“而後又向南分佈,華北地區正是這一洲際文化傳播的起點和淵源所在。”所以美洲土著或原始居民是古代中華先民,是不爭的事實。
問: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境內的黃色人種是連續的,沒有缺環的,一脈相承的呢?
答:對,正是這樣。這就是說,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證據是相同的,都確認美洲土著是中華人種。
問:你為什麼說“中華人種”,不說蒙古人種?
答: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古人類——自400萬年以來的蝴蝶人,270萬年的東方人,170萬年的元謀人,120萬年的巫山人,98萬年□53萬年的大荔人、藍田人,50萬年□23萬年的北京周口店人、28萬年的金牛山人,以及10萬年以來的北京人、柳江人、資陽人等,直至現代中國人,存在一個完整的體質人類學發展序列和同一特徵:1、鏟形門齒;2、印加骨;3、矢狀□特徵。美洲“印第安”同一切黃色人種一樣,都具有這一共同特徵,構成一個大人種的最穩定的基本特徵,這一人種學特徵首先出現並成序列發展于中華大地,因此我們稱這一人種為“中華人種”。這一中華人種遷徙到美洲的,我們稱“中華人種美洲支”。
我主張廢除“蒙古利亞人種說”,我在1992年出版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98年出版的《圖說美洲圖騰》、《圖說中國圖騰》中都明確提出此說,“蒙古”稱謂始自中國唐代“缽室韋蒙古部”,這個稱謂僅指中華人種的北亞支,蒙古支;2000年出版的《三皇五帝時代》又詳述了中華人種及其亞種的形成與分佈。
我們研究的結果證明:美洲原始居民與中華祖先同祖同源,太平洋東西兩岸的中華文化與古代美洲文化是兄弟文化,不同地緣卻具有同一的血緣基因和文化基因,因而具有同一的文化傳統。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除在西元8至10世紀由北歐到美洲的海盜苗裔,即所謂“白種印第安人”外,美洲土著的主體,美洲古典文明的締造者,美洲的開拓者,是歷次自亞洲移民美洲的先民,其主體是中華先人,他們以辛勤的勞動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共同創造了古代美洲文明。
二、解讀玉圭文字
問:看來你們對奧爾梅克文明的研究,是一個突破,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答:奧爾梅克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的焦點,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揭開這個謎之後,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奧爾梅克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拉文塔遺址,在此發現一組玉器,但無人知道它的名稱和用途,所以只稱為“第四號文物”(圖一)。這批文物發掘以後,在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展出,各種介紹古代墨西哥文明的大型畫冊必然刊登這一組玉雕,但沒有任何人注意六塊玉圭上還有文字,以為是“圖案”、“花紋”,甚至“裂紋”,所以沒有人去“理睬它”,更不會有人去“解讀”它。
圖一: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
問:請談談你們的解讀過程。
答:我是1988年在北京第一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次發現該玉圭上有殷甲骨文“農”、“辛”、“女戎”等字,便開始進行研究。1992年2月28日在《華聲報》發表《古代美洲奧爾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一文,在國際學術界第一次把它們命名為“玉圭”;因為它上端微弧,屬於東夷民族太昊伏羲氏的“琬圭”;又因為上面用殷商文字和介於大汶口文化陶文之間的古文字,刻著殷商祖先的名號譜系,我們又把它們稱之為“玉圭神主牌位”。而那16尊玉雕像就是殷商人的祖先——奧爾梅克人的祖先,這樣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成文記載的文獻譜牒和祖先形象的宗祀整體。在此文中我們解讀了四塊玉圭上的文字;2000年10月□2001年8月這組文物在中國展出,我們在西安、北京重新核實對實物,解讀出六圭全文,確認它是殷商文字。
問:怎麼確認的?
答:玉圭上的文字,對殷商甲骨文,夏商周金文研究過的人,能識讀出來。我們把玉圭上的文字勾摹下來,與中國古文字作對比,即可解讀它們。我們把它們作了1□6的編號,作了復原勾摹和摹本殷文解譯對照本,同時發表。(圖二、圖三)
1號圭原文:“郊供玄鳥隕卵(上),降而生商,帝俊攜玄女繭翟受卵吞食(中),閉台有孕生子(下)”;2號圭原文:“有女戎氏伯女繭翟感應玄鳥”;3號圭原文:“火祭農帝辛”;4號圭原文:“報祭陬訾氏、蚩尤氏、、相土、王亥並上甲微”;5號圭原文:“十二宗祖二”;6號圭原文:“小日皋”。
這些玉圭原文,可與中國大汶口文化陶文(距今6500□5000年)、連雲港朐山少昊勾芒遺址崖刻文字(距今7000□4000年)、良渚文化玉器文字(距今5100□4200年)、商代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族徽(距今3600□3100年),一一對應,是純粹的中國文字。你不認識這些字不要緊,只要你對比一下,就一目了然。
2001年8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為此做了專題節目,將這六圭上的文字逐一作了特寫,我在節目中說:如果不是殷人東渡美洲成功,怎麼可能把殷人祖先的牌位、譜系帶到美洲?如果不是中國殷商文字,為什麼可以和殷商文字一一比對吻合?
圖二: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文字全文摹本。
三、為美洲土著正名為“殷地安人”
問:你們力主將美洲土著正名為“殷地安人”,根據是否來自對拉文塔玉圭文字的解讀?
答:不完全是。拉文塔玉圭殷文的破譯只是證據或原因之一。
我在1992年首次公佈史實:1910年歐陽庚特使在處理墨西哥革命(1908年)殺害華僑的索賠專案時,殷人後裔殷福布族(Infubu)百餘家族自稱是殷人後裔,要求清政府庇護,代為索賠。還公佈了歐陽庚之子歐陽可亮在殷地安僕人家生活的經歷,他們每日相見、吃飯、睡覺前都要互道一聲:“殷地安”。這個家族自稱“殷飛虎”,還有“殷飛鷹”、“殷飛豹”、“殷飛蛇(龍)”、“殷飛兔”等,都說是“三千多年前從天國經三千天之浮橋島”而來,並且所有印第安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西方”,面向西方祭祖,祖先的化身是黑色的“雷鳥”(俗稱“大黑鳥”)。這顯然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朝遺民逐島遷徙渡海來到美洲。“殷地安人”是他們的自稱,意為中國殷商人,並祝願殷人在新地平安。
問:這些材料你是怎麼知道的?
答:這些史料是我的義父歐陽可亮在給我的信中寫的。我把這些史實整理,公佈於世。
圖三: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玉圭文字對照解讀本。
問:哥倫布把他們稱為“印第安”顯然是錯了。 答:那當然。哥倫布1492年10月12日登上薩曼島時,他們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地方,得到的回答是“Yindinan”,問你們是什麼人,得到的回答是也是“Yindinan”,於是哥倫布認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美國學者艾•巴•湯瑪斯(Alfred Barnaby Thamas)在他的《拉丁美洲史》中說,西元前1000年左右到達美洲的蒙古人型的圓顱人種稱作“印第安”人,也就是說“印第安”人是專門指稱在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圓顱人種。這時的中國正是商末周初,也就是武王伐紂的時候。當時商紂王與攸侯喜征東夷人方成功,自己回殷都安陽過春節,十萬殷軍留守山東,結果武王攻克朝歌、紂王自焚。殷軍民25萬人在山東失蹤,而這時也正是湯瑪斯講的中美洲的圓顱人突然出現,奧爾梅克文化興起。美洲學者一致公認奧爾梅克文明是突然出現的,而且又具有鮮明的商文化特徵。奧爾梅克人有圓顱和變形長顱。西元前1000年的圓顱人自稱為“殷地安人”,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況且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的年代也正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
因此,哥倫布謬稱的“印第安人”理應廢除,正名為“殷地安人”。
問:殷人既然到達中美洲,並立國定居,殷商文字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或說是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答:對。可以確認是殷商古文字的還有:美國四角地石板上的52字,瓜地馬拉玉圭上的成組文字,利瑪陶盤上的文字等,共370餘例。
四、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風”
問:據說你考證出所有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風”,有何證據?
答:瑪雅的風神、雨神、羽蛇神的頭頂上,都雕刻中國古文字“風”或“天”字,這是標識殷地安人祖先族屬的證據,是他們的族姓、氏姓。這為我們查證他們來自哪個民族,提供了直接的識別標準。
問:請詳細談談。
答:先講一講中國的“鳳”姓,因為殷地安人的“風”姓,始源於中國。
史學界公認,中國最早的姓是“風”,“風”姓又分成三大支:一為“鳳”,龍蛇虎兔龜蛙圖騰;龍蛇部又分化青龍蛇部和紅龍蛇部;青龍蛇部稱雷澤部或方雷盤古部,本名為方,又稱“房”、“防”、“旁”、“防風”、“方雷”,以雷龍(今稱揚子鰐、巨蜥蜴)為圖騰標誌;青蛇部稱虯“九”、“修”。紅龍蛇部稱華胥氏、燭龍氏(祝融氏)、烈山氏。龍蛇圖騰的都是“蟲”部風姓。
圖四:瑪雅金器風姓太陽神。胸的左側為“鳳”,右側為“凰”。
一為“鳳”,鳥圖騰;以鳥為圖騰的為玄鳥,總稱為燧人掩(上合下廾,音眼)茲合雄氏(又叫合雄氏或合洛氏、洛氏)鳳姓始祖合稱“乙洛”又稱“伊洛”氏,他(她)們是中華民族的第一祖。燧人掩茲氏所崇拜的鳥是“啄木出火”的啄木鳥,燧人掩茲氏因為觀察這種鳥發明人工取火,稱它為離朱鳥,口中銜朱,把它作為太陽鳥。“鳳”鳥最初指的是這種玄鳥。
一為“夙”(凡內加日),太陽圖騰;太昊氏、少昊氏、羲和氏等以太陽為圖騰,或以太陽鳥為圖騰。“夙”後演變為“凰”。風和鳳凰的“幾”或“凡”,是天蓋天穹的“弓”形,它是“風”、“鳳”、“夙”、“凰”的取義本源。也是“天”的原義。燧人掩茲氏首先發現了太陽在天穹的運行軌跡如彎拱形,這就是把“弓”橫過來看。又發現太陽夜晚運行是呈相反向,是反弓形,將兩個正反天形合起來,叫作會合、合雄、合洛、掩合,該字首見於7000多年前的中國山東連雲港雲臺山將軍崖少昊太陽曆刻石,盛行於6500□5000年前中國大汶口文化、大河村文化、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這個複雜的標誌經過簡化就作“凡”、“幾”,也就是“風”。
問:那麼你是否能介紹一下美洲殷地安人的風姓標誌呢?(圖四、圖五)
答:第一類是彎拱形風姓標誌。瑪雅人(MAYA)、阿斯特克人(AZTEC)、薩波特克人(ZAPOTECA)、華斯特克人(HUASTECA)等的風神、雨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IAIOC)、庫庫爾坎(KUCULCAN)羽蛇神的王冠上、面具(面罩)、圖騰像上都有這個標誌。
第二類是H和凡形風姓標誌。在北美洲赫比(赫胥氏HOPI)、那瓦後(那媧後,NAVAHOS)、密西西比河蚩尤裔支殷地安人的族徽、中美洲阿斯特克(AZTTEC)太陽曆中心的奧林(OLLIN羲和氏飛蛾標誌)、南美洲蒂亞瓦納科(TIAHUANACO)文化、納斯卡(NAZCA)文化、瓦理(HUARI)文化、查文(CHAVIN)文化中都有這個標誌。扶桑樹也作H形。
第三類是上下天穹掩合的原生型。見於奧爾梅克(OLMECA)文化、瑪雅(MAYA)文化等太陽神、羽蛇神、風神、海洋神、雷神、雲神、地母神、凱察爾柯特爾(QUETZALCOATL)、太昊鳥(MACAW,太昊譯名)。各種殷地安人手抄本上的凱察爾柯特爾或庫庫爾坎神降人間、沿扶桑宇宙樹上下,也都有這個風姓標誌。
圖五:瑪雅文化陶塑鹽茲鳥載日飛行(1)。中國戰國時期鹽茲鳥(2)。南美洲秘魯鹽茲鳥(3)。
這就說明,遍佈美洲各地的殷地安人各支系有一個共同的風姓始祖,這就是在距今1•1萬年至7000年前到達北美洲北部地方的華北細石器文化的主人——燧人掩茲氏及伏羲氏女媧氏。他們已不是原始人,而是有族姓,已發明了《河圖》、《洛書》,是懂得大山天齊紀曆和扶桑建木紀曆的文明人類、他們第一次把1•47萬年至9000多年前的合黎山龍首山文明、昆侖山文明、舞陽賈湖及王屋山文明,帶到了美洲,所以在加拿大溫哥華和夏羅特皇后島(QUEEN CHARLOTTEL)的燧人掩茲氏、方雷氏稱作雷鳥氏、玄龜氏,魁隗裔民稱“因紐特”(INUIT)。赫胥氏被譯為“赫比”,太古母(TAIKOMI)女媧被譯作那瓦霍(NAVAHO),稱作“蜘蛛婦”——實際是掩茲時代的織女、須女、須句氏;盤古太昊被稱為天父羽蛇神,少昊被稱做金星神,羲和被稱為天母太陽神,常羲被稱作月母兔神,句芒木正重在南美洲值守蒂亞瓦納科太陽門,誇父締造了古秘魯河谷的查文(CHAVIN)文化。
五、美洲土著怎麼來到美洲
問:這就涉及到他們進入美洲的路線,是否與華北細石器馬蹄形分佈帶重合?
答:重合。但分為東西兩線。
問:願聞其詳。
答:東線沿太行山進遼東半島進東北平原,入東北亞,西線沿昆侖山(合黎山、龍首山)、賀蘭山、六盤山、陰山,北越黃河河套貝加爾湖向東沿黑龍江向東,直達入海口,進東北亞,與東線移民匯合,到阿拉斯加進北美洲。
問:遷徙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是追逐獵物,二是在1萬□9千年之間在賀蘭山海渤灣的烏達海氾濫成災,生活在這一地區的燧人掩茲氏走西線向北遷徙。向東遷徙的一支在9000□7800年間又發生洪水災難,這批華北人進入山地、經王屋山、太行山、努魯兒虎山北上遷徙;同時留在甘肅大地灣的西線居民沿六盤山、賀蘭山北上遷徙,到達美洲後成為“大地尼語系”(NADINI)的各族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西海岸一帶。距今6500□6000年間黃帝打敗誇父、蚩尤之後,先是誇父蚩尤少昊的主力部隊出華山潼關至甘肅天水、賀蘭山,北達貝加爾湖,再轉黑龍江流域,漫布東北亞,成為愛斯基摩人,他們自稱“因紐特”,“誇扣投”,“特林吉特”(TLINGITS),向南直達秘魯河谷,《山海經》記為“波谷”“皮母丘”;少昊支在北美洲稱為“那該後”(NAGAICHO),木正句芒重隨誇父抵達納斯卡,在帕拉卡斯(PARACAS)灣的沙山上雕刻句芒木正“勾股扶木”標誌,手執牙璋和掩茲鳥權杖,成為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傳統。蚩尤一支進入北美後向東發展,當黃帝氏衰落後,他們與蚩尤氏從中國冀北灤河流域走東線遷到北美洲,黃帝支成為易洛魁聯盟的核心成員,現居住在美國境內的五大湖地區,蚩尤氏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距今5800□5100間,華北的共工氏、宿沙氏、歡兜氏、少昊玄枵氏羲和氏常羲氏,走東線遷居加利福尼亞。
圖六:瑪雅文化陶塑伊薩姆娜太陽神(1)。瑪雅文化石雕風神雷雨神庫庫爾坎(2)。
問:這些遷徙留下了什麼物證?
答:這些遷徙的最重要的物證是北美洲赫比人與那瓦霍人的世界遞遷圖,中美洲瑪雅與阿斯特克人的五日太陽曆圖,記載了這些悲壯的移民過程。
問:還有其他物證嗎?
答:再舉一個古文字,這個字很像“出”,但下面沒有兩邊的短“I”。最早見於距今9000年的中國河南舞陽賈湖太昊遺址的一個據認為可能是權仗的柄端端面上,在大地灣人向北遷徙的必經之地貝加爾湖岩畫上也發現了這個字,在中美洲殷地安人的陶器上發現了這個字,在南美洲帕拉卡斯的沙山上發現了這個具象化的“勾股扶桑樹”,而“勾股扶桑樹”是太昊的助手勾芒的發明,這個標誌留在了中華先人遷徙美洲的路途中,與細石器的馬蹄形分佈帶正好重合,證明這確實是必經之路。
問:現代人很難理解他們怎麼能跨越太平洋的障礙,是否還有其他的遷徙路線呢?
答:這些遷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1•2萬年以前是穿越冰期的白令海峽;白令海峽消失後是沿太平洋沿岸的大陸架淺海的島嶼逐島遷徙;淺海消失後是從貼近陸地的島嶼遷徙;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走海路越海到北美洲;沿南太平洋通過四群島遷徙到南美洲。
六、美洲土著與中華人種的同源族系
問:美洲土著的風姓共同祖先是誰?
答:在中國燧人、伏羲、女媧都是風姓。美洲人的祖先一個是伊薩姆那(Itzamna),(圖六)他是燧人掩茲,即中國的伊洛薩姆。這是苗彝等族的音讀;另一個祖先是凱察爾柯特爾□庫庫爾坎,他是中國的太昊少昊。
遍佈整個美洲的殷地安土著,普遍以凱察爾柯特爾(Quetzalcoatl)為共同祖先,他的原型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太昊及其傳人少昊,因此具有龍(羽蛇)鳳(風神雷鳥)、太陽和觀測金星的圖騰習慣。凱察爾鳥(Quetzalcoatl Macaw)就是“太昊”的記音。見於各種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凱察爾柯特爾,重複著相同的出身和業績。在奧克拉荷馬州斯比拉•蒙特(Spiro Mound Oklahoma)貝雕上刻的是伏羲女媧交尾圖蒼牙(牙璋)、蚩尤等圖騰祖先像,地母、大地女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laloc)是句龍後土;句芒重就是南美洲查文化中和太陽門上的執圭矩的太陽神。幾乎所有重要的美洲殷地安祖先神,都來自古代中國。也都是中國人的祖先。
問:古代美洲土著與中華移民在美洲同源族系,如何劃分?
答:自最後一個冰河期以來,古中國境內的先民一批又一批遷徙到美洲全境,形成了一個個文化群體,帶去的大地灣仰韶□紅山□廟底溝羌、狄炎帝黃帝文化,窮桑(扶桑)大汶口□龍山東夷文化;通古斯河姆渡良渚百越苗蠻文化等,在各個層次上,均與中國境內同期文化,可以指認,一一對應、吻合;又與民族的現實狀態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在族史和文獻記載上也是彼此呼應,相互補充佐證;美洲的中華先民保持的上古習俗,補充著中華上古史,是中華上古文明的活化石。
中美洲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東渡美洲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亞利桑那州博物館藏殷文岩刻,秘魯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譯,確證了這一史實。
瑪雅文字中仰韶—大汶口文字與殷文混用,證明其文化淵源更早。
因此可以說,至少9000年以來,移居美洲的中華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主體,拓殖了美洲,為世界和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問:學術界對您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
答:從1983年到現在,我們的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注意,新聞媒體競相報導。作為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以周穀城、賈蘭坡、房仲甫為首,全力推進這項研究,引以為學會的驕傲,中國國內的證偽派雖持有不同意見,但至今未見公開批評。倒是支持者不斷發表評論,如:林河、劉志一、何光岳、龔維英、陸思賢、郭大順、蘇秉琦、李維華等。我們很感謝馮英子、孟偉哉、常大林,以及黎岳庭、劉潤漢、黛薇等對我們的支持。
答:東線沿太行山進遼東半島進東北平原,入東北亞,西線沿昆侖山(合黎山、龍首山)、賀蘭山、六盤山、陰山,北越黃河河套貝加爾湖向東沿黑龍江向東,直達入海口,進東北亞,與東線移民匯合,到阿拉斯加進北美洲。
問:遷徙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是追逐獵物,二是在1萬□9千年之間在賀蘭山海渤灣的烏達海氾濫成災,生活在這一地區的燧人掩茲氏走西線向北遷徙。向東遷徙的一支在9000□7800年間又發生洪水災難,這批華北人進入山地、經王屋山、太行山、努魯兒虎山北上遷徙;同時留在甘肅大地灣的西線居民沿六盤山、賀蘭山北上遷徙,到達美洲後成為“大地尼語系”(NADINI)的各族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西海岸一帶。距今6500□6000年間黃帝打敗誇父、蚩尤之後,先是誇父蚩尤少昊的主力部隊出華山潼關至甘肅天水、賀蘭山,北達貝加爾湖,再轉黑龍江流域,漫布東北亞,成為愛斯基摩人,他們自稱“因紐特”,“誇扣投”,“特林吉特”(TLINGITS),向南直達秘魯河谷,《山海經》記為“波谷”“皮母丘”;少昊支在北美洲稱為“那該後”(NAGAICHO),木正句芒重隨誇父抵達納斯卡,在帕拉卡斯(PARACAS)灣的沙山上雕刻句芒木正“勾股扶木”標誌,手執牙璋和掩茲鳥權杖,成為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傳統。蚩尤一支進入北美後向東發展,當黃帝氏衰落後,他們與蚩尤氏從中國冀北灤河流域走東線遷到北美洲,黃帝支成為易洛魁聯盟的核心成員,現居住在美國境內的五大湖地區,蚩尤氏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距今5800□5100間,華北的共工氏、宿沙氏、歡兜氏、少昊玄枵氏羲和氏常羲氏,走東線遷居加利福尼亞。
圖六:瑪雅文化陶塑伊薩姆娜太陽神(1)。瑪雅文化石雕風神雷雨神庫庫爾坎(2)。
問:這些遷徙留下了什麼物證?
答:這些遷徙的最重要的物證是北美洲赫比人與那瓦霍人的世界遞遷圖,中美洲瑪雅與阿斯特克人的五日太陽曆圖,記載了這些悲壯的移民過程。
問:還有其他物證嗎?
答:再舉一個古文字,這個字很像“出”,但下面沒有兩邊的短“I”。最早見於距今9000年的中國河南舞陽賈湖太昊遺址的一個據認為可能是權仗的柄端端面上,在大地灣人向北遷徙的必經之地貝加爾湖岩畫上也發現了這個字,在中美洲殷地安人的陶器上發現了這個字,在南美洲帕拉卡斯的沙山上發現了這個具象化的“勾股扶桑樹”,而“勾股扶桑樹”是太昊的助手勾芒的發明,這個標誌留在了中華先人遷徙美洲的路途中,與細石器的馬蹄形分佈帶正好重合,證明這確實是必經之路。
問:現代人很難理解他們怎麼能跨越太平洋的障礙,是否還有其他的遷徙路線呢?
答:這些遷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1•2萬年以前是穿越冰期的白令海峽;白令海峽消失後是沿太平洋沿岸的大陸架淺海的島嶼逐島遷徙;淺海消失後是從貼近陸地的島嶼遷徙;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走海路越海到北美洲;沿南太平洋通過四群島遷徙到南美洲。
六、美洲土著與中華人種的同源族系
問:美洲土著的風姓共同祖先是誰?
答:在中國燧人、伏羲、女媧都是風姓。美洲人的祖先一個是伊薩姆那(Itzamna),(圖六)他是燧人掩茲,即中國的伊洛薩姆。這是苗彝等族的音讀;另一個祖先是凱察爾柯特爾□庫庫爾坎,他是中國的太昊少昊。
遍佈整個美洲的殷地安土著,普遍以凱察爾柯特爾(Quetzalcoatl)為共同祖先,他的原型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太昊及其傳人少昊,因此具有龍(羽蛇)鳳(風神雷鳥)、太陽和觀測金星的圖騰習慣。凱察爾鳥(Quetzalcoatl Macaw)就是“太昊”的記音。見於各種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凱察爾柯特爾,重複著相同的出身和業績。在奧克拉荷馬州斯比拉•蒙特(Spiro Mound Oklahoma)貝雕上刻的是伏羲女媧交尾圖蒼牙(牙璋)、蚩尤等圖騰祖先像,地母、大地女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laloc)是句龍後土;句芒重就是南美洲查文化中和太陽門上的執圭矩的太陽神。幾乎所有重要的美洲殷地安祖先神,都來自古代中國。也都是中國人的祖先。
問:古代美洲土著與中華移民在美洲同源族系,如何劃分?
答:自最後一個冰河期以來,古中國境內的先民一批又一批遷徙到美洲全境,形成了一個個文化群體,帶去的大地灣仰韶□紅山□廟底溝羌、狄炎帝黃帝文化,窮桑(扶桑)大汶口□龍山東夷文化;通古斯河姆渡良渚百越苗蠻文化等,在各個層次上,均與中國境內同期文化,可以指認,一一對應、吻合;又與民族的現實狀態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在族史和文獻記載上也是彼此呼應,相互補充佐證;美洲的中華先民保持的上古習俗,補充著中華上古史,是中華上古文明的活化石。
中美洲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東渡美洲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亞利桑那州博物館藏殷文岩刻,秘魯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譯,確證了這一史實。
瑪雅文字中仰韶—大汶口文字與殷文混用,證明其文化淵源更早。
因此可以說,至少9000年以來,移居美洲的中華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主體,拓殖了美洲,為世界和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問:學術界對您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
答:從1983年到現在,我們的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注意,新聞媒體競相報導。作為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以周穀城、賈蘭坡、房仲甫為首,全力推進這項研究,引以為學會的驕傲,中國國內的證偽派雖持有不同意見,但至今未見公開批評。倒是支持者不斷發表評論,如:林河、劉志一、何光岳、龔維英、陸思賢、郭大順、蘇秉琦、李維華等。我們很感謝馮英子、孟偉哉、常大林,以及黎岳庭、劉潤漢、黛薇等對我們的支持。
文章來源:美洲人,馬雅文化,印加文化是繼承商朝 ??
--
【感想】
後記
除非有堅強的考古資料佐證該篇文章作者等人的主張
否則,亦讓人跟韓國輕易地說XX歷史源自於韓國一般
多了點民族主義及本位主義的色彩
如此,形成口水戰,而非純粹的客觀理性論證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