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列於「轉錄機」,後來發現感想太多,因此轉換放置區塊
轉錄按:將簡體字調整為正體字,並將其中轉換後與現行正體字有所扞格之處修正,同時,亦調整我國使用的標點符號。
《賊水滸》評
《賊水滸》是一本另類的小說。所謂另類,並不是指其顛覆了某種傳統,恰恰相反,是在一個顛覆傳統成為主流的時代,因繼承了即將被遺忘的傳統,而顯得與眾不同。
無論學者們如何極力鼓吹中國自唐傳奇而肇基、由明話本而繁榮、至《紅樓夢》而大成的小說傳統,「五四」以來的原創小說實際上純粹是對十九世紀歐洲小說體系的全盤移植,猶如一個抱養的孩子,儘管標榜著「中國小說」的稱謂,血脈中卻流著異姓的基因。——從主旨、結構、線索諸多方面,徹頭徹尾的歐化。而我們也習慣於將小說的歐化視為現代化的標誌,並以歐化的文藝理論調轉頭來對中國傳統的小說模式加以評頭論足,稱其為不成熟和欠完善。以至於造成了這樣一個吊詭的後果,即一部中規中矩的「好小說」,往往是(也不得不是)歐化的。
而《賊水滸》的特點,恰恰體現在它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小說」。他所繼承而發揚的,不是十九世紀歐洲小說的傳統,而是中國本土的、原生的小說傳統,即「不謀之總而謀之散」,「不謀之上而謀之下」,不是一個封閉的、間不容髮的孤立體系,而是一個鬆散的、可無限延伸的開放體系。如果將我們通常所謂的「好小說」形容為一幅色彩飽和、意象充實的精美油畫,那麼《賊水滸》就是一幅疏狂寫意、留白溢彩的水墨山水。
《賊水滸》的主幹情節,寫宋江等梁山好漢在冤死之後,於陰世因種種機緣重行聚合,並不斷吸納新血,最終陽世一百零八、陰世一百零八,共兩百一十六名好漢彙聚一堂,「旌旗十萬斬閻羅」。應該說,構成整個情節基礎的背景設定,不算十分嚴密,認真推敲,不乏邏輯不合之處,這是小說的一個缺陷。但這種缺陷,僅僅是就以十九世紀歐洲小說為基礎的所謂現代文藝理論而言,而恰恰是對中國古典小說傳統的一種繼承。中國古典小說,在設定上所重視的是「其然」,而非「其所以然」,設定本身,並不像歐洲小說傳統那樣,是為了強化其「藝術真實性」,而是為了給情節本身提供適當的平臺。這種情節的側重,亦非故事本身,而在故事之中,蘊含古典文化固有的「載道」、「言志」的傳統。因此設定本身的嚴密性,是古典文學很不重要的一個參數,甚至正是其可咀嚼性之所在。文本本身一定程度的自相矛盾,很多情況下蘊含著超乎邏輯之上的解讀空間。正如《西遊記》中橫掃天界的孫悟空,很多時候卻在私逃下凡的天將面前敗北,這就不能簡單的被視為破綻,而恰恰蘊含了作者的深意在,毋寧說是一種有意為之罷。
儘管主幹是「旌旗十萬斬閻羅」,但這部《賊水滸》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軍事小說,而更接近一部世情小說。《水滸》是一部憤書,《賊水滸》同樣是一部憤書,比《水滸》憤得更為徹底。《水滸》寫朝廷之不能容賢,而別撰一水泊納世間英雄;《賊水滸》偏出力敘隱龍山之暗流湧動,極狀宋江所信用二孔﹝轉錄按:孔明、孔亮﹞、王英輩之不堪,林沖、董平諸人之屈鬱,正所謂「枉道而行,何往不利;直道而行,往之何益」。百餘萬字,字字如椽,生生將一個水泊梁山的烏托邦砸得粉碎,露出內裡的污穢不堪來。而書中諸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可見於今世今日,所謂「世情」者,非故宋之世情、陰世之世情,正是眼前此刻之世情也。這不能不說是對《水滸》的一種全面繼承。
然而《賊水滸》終究不是《水滸》。《賊水滸》的「賊」字,有「顛覆、解構」的意思在。這種顛覆和解構,表現在對一些原著中被忽視、被簡單化的角色的再創造上。如時遷這個人物,儘管原著中屢建奇功,卻在一百零八人中排倒數第二,給人的印象只是一個會輕功的小賊,連平面人物都算不上,頂多是個跑龍套的。《賊水滸》中用相當的篇幅對他進行的豐富和補完,描摹了他猥瑣外表下的內心,幾乎將他變成了一個圓形人物;再如穆弘,這個原著中排名頗為靠前﹝轉錄按:馬軍八驃騎之一﹞,面目卻極其模糊的人物,在《賊水滸》中也被大大豐滿了;而最令人大跌眼鏡的,莫過於「李逵招親」和「林扈之戀」兩段感情了,如果說前者還只是對李逵這個符號性人物的深化,後者則可以說是《賊水滸》中最唯美、最動人的章節。作者極善言情,雖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卻絲毫不覺肉麻泛酸,反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單以感情戲的功力而論,《賊水滸》勝《水滸》多矣。
遺憾的是,《賊水滸》雖然是百萬字的巨著,相對其眾多的人物而言,終究還是顯得太短了。《賊水滸》的「賊」,顛覆了一系列小人物和次要人物,終究沒有來得及對真正重量級的宋江、吳用等人進行全面的解構和再創造,僅僅只將原著中暗寫的性格面搬到了明處而已。儘管作者以其出色的功力將之描摹的淋漓盡致,但恰因其淋漓盡致,反顯得不夠多元、不夠立體,稍有臉譜化之嫌。這也算是對中國古典小說「劉備之忠厚而近偽,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一種繼承吧。
最后的浪人
文章來源: 《賊水滸》評
--
【感想】
以目前跟到第89回(98回)的進度來說
新補:補完98回,以及迄今年5月12日連載部份,其範圍當為第99回範疇內
惟,作者於此,尚未給予章回名稱想是該99回尚未完結之故
然,該作者實際上已甫於去年年初獲得對岸
「2008世界華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暨藝術名家慶奧運促和諧聯誼峰會金獎」
文學類唯一金獎,係以《賊水滸》改名《後水滸》
計140回,共150萬字的長篇古典小說奪魁
按理,本書實已完成多時,或許因應有出版計畫(實際上多所掣肘,遙遙無期)
而放慢連載速度所致
這之後於其原先連載之處,重新開始連載
速度依舊很慢
以本書初出之際為2005年的時光(推估與《賊三國》近乎同期)而言
迄今已進入第五個年頭
就觀察,本來追進度的書迷,已漸少出現
這是否意味該書的退燒,以致出版者縮手,不得而知
但以同時期的類似小說,《賊三國》亦發生同樣窘況
均一度盛傳有出版計畫,後因故不了了之
若根據自己的觀點來說
兩者可能走上同樣的致命傷,寫作過程後續觀點與前述觀點大相衝突
《賊三國》以悲劇收尾,從大夥入漢,分批次潛伏各國
至結義兄弟骨肉相殘,分崩離析,土崩瓦裂,還搞到東南自保的場景
與《賊水滸》一樣在故事中途,開始呈現內部矛盾與鬥爭
《賊三國》在宋江稱帝後,表現與稱帝前相差甚大
其作者巴狐亦曾提過其先捧劉漢,後捧曹魏,故在後續描述梁山好漢上
便讓其陷入與曹魏的苦戰而佔不了上風
《賊水滸》以目前進度來說,亦屬同樣窘況
既未有一丁點大成就(目前不過佔了天門城附近三十六州縣)
以故事開頭描繪陰間土地浩瀚無比
吳用與宋江的商議中,居然僅以為佔有天門城到黃金城後,與隱龍山寨連成一氣
再據忘川江北抗方臘、田虎、王慶(已被方臘所滅)的三大勢力
即能一舉突破酆都城而稱帝為王
就戰略上而言,是項很誇張的戰略
莫說隱龍山到天門城長期不在自己掌控範圍內
黃金城未下
忘川江以北廣泛土地從未涉足(是圓是扁也不曉得)
對與酆都軍對抗的南蠻軍勢並無一絲一毫瞭解
故事中既有西蠻、南蠻、海寇,難保沒有東夷、北狄
再說,一個陰間不可能僅有取決在酆都、黃金城、天門城等三大城池為首的狹隘圈
真如此,也與第一回設定的大背景相違
換言之
面臨大敵當前,還有空閒玩擠兌賢才、自毀臂膀之事(不讓林沖領軍,閒置中軍)
連共產黨都曉得運用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這號稱「智多星」的吳用軍師策出七計
僅有如此規模?!
為了招攬一個並不心向所歸的盧俊義
花了甚大心思,停軍罷戰(暫緩攻打黃金城)
害了盧俊義之兄長一家的產業(陽世害了盧俊義在大名府的家業)
等到弄到手,又安排密探潛伏防範
這是多麼諷刺
盧俊義在陽世已坐於宋江之下的副都頭領
為了拉攏其助勢而抗晁蓋勢力
卻顛倒其行,既不從其勸、亦不尊其策,如何讓盧俊義賣命
若僅賴一個「梁山義氣」即令人執鞭效力
那盧俊義何以花這麼大心思躲藏於黃金城內隱姓埋名呢
回到本書
目前唯一的感覺是
《賊水滸》作者「詩詞天下無雙」
最初所鋪陳陽世108好漢、陰世108好漢的大架構會否崩壞
正值得進一步觀察
畢竟,故事在表定120回內(應該140回)迄第89回為止
作者在其故事論敘中,不斷強調陣中幾位有智之士(如穆弘、楊雄)
對吳用處心積慮排除異己,和宋江工於心計、表裡不一
乃至日後極可能欲與大當家晁蓋火拼的未來感到憂慮和憤恨
本所圖目的,是在秦廣王所轄以酆都為首之下的浩瀚土地
為的是裂疆封土、封侯拜相
昔日所謂梁山義氣,把酒話江湖的忠義意味抹消得無影無蹤
宋江、吳用兩人所展現出來的不是一個在陽世裡於晁蓋亡故後
所呈現出來大義為重,招攬四方良才的氣度
而是個蔡京、高俅之輩與胸襟(跟《蕩寇志》的宋江、吳用形象接軌)
縱然本故事的隱龍山在地域上比梁山更加寬廣
形勢更加壯觀、人才更加興旺
不單衝鋒陷陣式武將陸續厚實羽翼(如甘茂、樊猛)
連原本極度欠缺的謀臣股肱良臂也增添不少(如荊湘、李荃之輩)
橫加過往梁山僅次於吳用、公孫勝第三把軍師級的「神機軍師」朱武
整體來說,隱龍山(以梁山基礎擴增)的基業可以更加豐富化
不致流於一人出謀畫策(吳用),一人言聽計從(宋江)
(你梁山軍姓吳嗎)
按理能與吳用一同構築軍師團,算無疑策
也不致陷入事必躬親、剛愎自用的地步
然故事發展顯然與最初吳用所給宋江的建議:「廣納人才以為用」相違背
(既要厚實實力以抗群雄,又要自毀長城,遠賢才親小人)
吳用為始作俑者,或許是因應自己可能地位不保
宋江也明擺著只聽吳用計策,不知兩人之間的多次惺惺作態所用為何
(有這思維,九天玄女娘娘居然湊一腳幫忙)
再者,未來即便宋江真的稱帝,吳用也一步步讓自己身陷險境
豈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借鏡
明擺設計葬送其他兄弟,冷了其他人團結之心
然此處,書中僅極小篇幅帶出,以至後續會有吳用冒險奇襲天門城之舉
(此種作為很難相信是個深有遠慮者所為,能拿下天門,運氣成分居高)
為的是彰顯己身軍事才能,期望贗服諸將
(事實上,並沒有因此有特別服贗之人)
正因同件事,致使吳用需要在晁蓋、宋江之間作一押寶
以畢身榮辱付託,不惜下跪輸臣,故處心積慮欲替宋江排除一切挂礙
猜忌同僚,後續所使的計謀亦多屬狠毒歹計,也不高明
甚至損軍折將(雖然掛的都是新歸附頭領,如趙得勝、丁朝興之輩)
此舉措便是忽略人才的可貴
其智識與作者描寫不堪的卓敬、李助、史文恭等人又如何(簡直相仿)
即便日後真的稱王霸業
(此受制故事架構必往成功之路,故吳用可大肆猜忌諸將,卻無損戰況進展之失)
大片土地江山也需要品質良善的文官掌理統管
既不信任新收頭領,也不敢放手非親信梁山舊人
卻能放心給連姓名都未出現者管領守禦所占城池,令人費解
在一切征戰尚未有個梗概
以98回以前的故事規模而言
此刻的宋江實力,既未明確稱王霸地
僅擁有以「天門城」為主體的幾處州縣(還免了幾年賦稅,換言之,沒有收入可言)
隱龍山基業亦未穩固(由晁蓋留守,心腹泰半都帶在征戰中)
(此處矛盾處極多)
(首先:晁蓋初上山,硬為宋江所尊而位居首位,實則其本身只欲替宋江暫時看管)
(其次:以晁蓋、宋江的交情,兩人在山上實力比例可見一班,宋江在吳用三番兩次的洗腦下,逐漸認同晁蓋日後將會是其稱帝的障礙,所以需要趁早防範。私以為,若果如此,何須等待一統江湖之後才要動手,趁其根基尚未穩固,即可拔除,又晁蓋的首位,分明是自己執意主張,豈有如今反過來擔憂座次不保,而幾番設計排擠之。退步言之,即使日後有可能出現一山不容二虎,天日照你不照我的窘況,也會有底下之人製造輿論,讓實力居下風者,及早退出。而由個性描述上,晁蓋也不是個願意捲入政權鬥爭之中。這在其上山之後,表態得極度明顯,何以宋江等人棄之不顧)
(第三:救命之恩大過天,忘恩負義小人也。作者在故事鋪排時,以宋江身陷險境由晁蓋救之,也為此宋江情願隱龍山上退居二當家席次,也要讓首位予晁蓋。此見得個人私利始終大過於口口聲聲言必稱兄弟之情的矯作扭捏)
(第四:很明顯地晁蓋雖居首位,但實際並不過多軍權,所扮演者,看門也。前此陽世梁山場景亦如是,後者陰世景況亦復如此,何以宋江當時不猜忌,此刻便又疑心。那昔日根本就不用發善心救晁蓋,也不會有如此水滸故事。此或許作者未細膩之處,反過於深論黨爭卻屬太過,梁山分子多屬性格剛烈、直率坦性、少動腦筋之人,要鋪陳結黨分裂集團,凸顯楊雄等人智慧大開,輔以蕭嘉穗的搧風點火,所呈現出來,反倒是想要功成名就後,退隱江湖,擇一清幽僻靜之地,釣魚安養晚年。這與剛烈的水滸性格全然不搭。既如欲圖安樂,為何一開始就不要集聚隱龍山,何必自願上山,又屢違背本意,即便不爽宋江陽世招安,此世宋江亦早表態欲與眾兄弟在陰世有個鴻圖偉業。爰此,這些虛應故事自以清高的楊雄、穆弘等人,作者在此故事開展上,就存在很大的瑕疵。若要著墨派系糾葛,似可從軍官團或新入夥集團,如烏家四兄弟著手,或許會比較有描述空間)
晁蓋以鄧泰軍師為首的招兵買馬,陸續厚植山寨實力
不消說停止一切糧食後勤補給,及生力軍的替換
都極仰賴其運補
在在都可能使宋江先前經營的大基業瞬間瓦解垮台於一夕
再者,根基未穩,又四處樹敵也是很不智
先與王慶為敵(雖然大勝李助),又於黃金城準備與田虎相抗(不用想也知道誰會贏)
更不用說最早的敵人陰世閻羅王秦廣王的陰兵,後又有狀似韓信出身的謝艾領兵
黃金城既尚未為田虎所攻下
謝艾所領的陰間官軍也未完全擊敗田虎
田虎軍本身也很尷尬,背後方臘軍的侵奪
在這矛盾中,不知為什麼宋江為首的隱龍山軍何以要去攪和
讓己軍陷入兩線作戰的慘狀
謝艾就很聰明退軍,以待兩寇相爭(想坐收魚翁之利)
以隱龍山軍來看,大軍重囤黃金城外,很恰當,又能逼迫官家不敢傷害盧俊義兄長
吳用卻反設計兵分三路去奪田虎三渡口
(連沒有計謀能力的穆弘都能看出策略缺陷)
在這種腹背受敵的情況
戰線拉長成「直線式」戰略部署
以客觀眼光來說:嚴重錯誤的戰略
在這裡吳用的智慧,已然比《蕩寇志》內的吳用還「無用」
劉備親征就東吳就是敗在這種部置
被宋江吹捧張良的吳用居然用此方式
(驕兵必敗,千古皆然)
宋江、吳用卻頻頻沈浸在「願景」之下
誠如這篇評論作者「最後的浪人」所描繪的一般
該書是本憤書,裡面描述了眾好漢對宋江、吳用的猜忌﹝嚴格來說是不信任﹞
也著重宋江欲圖大業,吳用妒忌人才的綺麗幻象內
而在事未成,功未盡前
就在疑心當初義結金蘭的梁山多數兄弟
此情此景多麼令人悲愴
穆橫、楊雄、時遷、林沖、石秀、劉唐等數人都有類似的言論
一方面冷眼觀之,虛應吳用軍令,不屑與之為伍
二方面奮勇殺敵,與有嫌隙武將於戰場上併力,絲毫見不出齷齪之處
相當的矛盾與不解
的確,本書中,穆橫、石秀、楊雄、劉唐等人在《水滸傳》原著中較無特殊描寫之人
都有了豐富的臉譜,且有其個性描述
然卻顯得形象過於一致性,若抹去掉人物名諱
單看發論內容
根本很難看出究竟是誰的意見
其一致的雷同性與重複性高到令人費解
且一而再,再而三,四申五論(連時遷、孟康也有此想法)
不僅多占篇幅,更令人觀之無味
而為了將原先無面目的人物,多加筆墨,增添其色彩後
對於本書陰世的108(現未累積到108)好漢
扣除「甘茂」這位援用戰國時代名將,於此世幾乎與林沖同等級較有形象外
其餘可謂「堆名字」,其無臉譜化、名字化的現象尤甚《水滸傳》
甚至嚴重到宋江初入陰間給予最大幫忙的崔州平都給忘了
很難想像,面對猶如從鬼門關中救回一命的宋江
之所以能有隱龍山基業,無崔州平的幫忙和出力豈有之
將之晾在隱龍山,與崔州平原本所處酆都判官相比,反倒是冷落和不受重用
讓他閒置在隱龍山上,也僅有頭幾回出現,日後幾乎未見人影
傳遞軍機角色的馬六也很可憐,在戴宗未加入前,還頗受重用
等到戴宗、時遷加入後,其近乎隱形一般,後續根本不再描述他
真要用此類型人才,可以讓小華光馬靈早點進場,分擔一下戴宗的包袱
或者馬六也可以善加運用,就不會出現先寫戴宗為了避免鄧泰耍詐
不支援出征黃金城的隱龍山軍,而自願隨鄧泰前往華嚴城
後續要進攻黃金城時,戴宗又出現在宋江軍陣中,還能跑去酆都城上下打點
以保全盧人傑(不是很痛恨貪污之人,怎麼要作事還是脫不了疏通一下)
宋江要哨探軍機消息,若身邊無此戴宗、時遷,幾乎做不了事
這讓綽號「草上飛」的馬六情何以堪
若能多加運用,也不致讓馬六的形象付之闕如。
退一萬步言之,甚至可讓比戴宗神行法更快的康捷(《蕩寇志》人物)加入
或者敵軍陣營也有類此人物,要不隱龍山軍的人物一直存有「武器不平衡」的嫌疑
其次,大凡有陣亡捐軀者,也多由這些新人擔綱領便當任務
可以說,涉及到身亡病故戰死等情況,怎樣都不會輪到舊梁山好漢
即便是廢弛職務,怠忽職守的孔明、孔亮兩兄弟所犯下失軍機之罪
在行伍內,軍令嚴明是首要,兩人所犯,依崔州平定案,係斬首之罪
卻因為兩人為宋江徒弟,有心輕饒,而能逃過此劫
(此為朱武求情。朱武在本故事前後的立論、態度也是極矛盾不一)
又該二人叔父孔德剋扣軍餉,慢待董平,雖為林沖揭發
宋江依舊放過輕饒
同樣有失軍機的張青、孫二娘,也是以將功折罪方式論處
賞罰不明,敗績之象
由新歸附之人,負責領便當算工錢的寫作模式
不就與《忠義水滸全傳》描寫征四寇的續書一般
其高下要如何區分
前面花了很長篇幅描述了與「王慶」麾下大將「李助」軍隊大戰
如今,又要描述與「田虎」勢力對戰
豈不是把〈征四寇〉的內容重寫一遍嗎
所不同的是,其中的「征遼國」變成「征封州城的西蠻國」
這之後該不會再與「方臘」一決死戰?(看樣子跑不掉)
再把「趙宋王朝」翻版的「陰世秦廣王(閻羅王)」解決
而成就「旌旗十萬斬閻羅」的目的?
本書另項優點看似在替書中女性們翻案,先前幾位出場的女子
莫不壯烈、英勇、直性
但其整體對女性地位的抬升,事實上是有限的
這或許受制該時代的故事背景所致
尉遲無雙是作者極力描寫的一位醫勇雙全的女性
其比《蕩寇志》的陳麗卿讓人討喜一點(陳麗卿不過是女版李逵,嗜殺罷了)
扈三娘的情定林沖則略嫌太過
林沖此世不找其娘子,卻經過天人交戰後,就接納
光從這來描寫的結局,梁山108好漢就湊不齊
挺懷疑作者後面劇情要怎麼坳回來(不與王英翻臉才怪)
網路上另一篇的評論,曾大讚於此,此是吾人有所質疑之處
嚴格來說
本書開頭最初的40回,甚極好看
不管是舊有頭領、新收好漢
個個戮力向前,各展本事
宋江也表明不會與陽世一般再受招安,而寒了眾兄弟之心
整個山寨發展走向,是光明、正向,且蓬勃發展
然後卻在收了鄧泰、左謀兩位幾乎與吳用同等級的軍師後
劇情急轉直下
宋江、吳用只肯任用私人(唐牛兒)、親信(花榮、李逵)、徒弟(孔明、孔亮)
對像唐牛兒、樂陀一類幾乎稱不上人才者,都可坐把交椅
反觀對滕戡、縻勝、柳元三位大將級卻不予收錄
收一些實際一點用處也沒有之人,徒坐位置濫竽充數
在出征名單上不過擺上個名字罷了,甚自被忘了
對於一些忠勇之士則加以排擠、忽視
拔奪林沖(原梁山馬軍五虎將之次)軍權
不聽從甘茂(本書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也最忠心宋江)出兵建議
懷疑袁朗(原王慶軍大將,傾心宋江忠義,但卻不與之實際軍權重任,因非梁山人馬)
輕視秦明(原梁山馬軍五虎將之三,虧陽世上梁山前還是個青州兵馬統制,也是個領軍之人,上梁山也是馬軍五虎之一,領軍能力也被懷疑,嗚呼哀哉)
外放董平(原梁山馬軍五虎將之五)至西蠻國(等到後來才想到他很好用)
疏遠穆橫、楊雄、石秀、劉唐等人
假意應付朱武(原梁山機密軍師之三)
慢待新收人士(如崔州平、馬六、石寒山、吳子安等人)
畏懼新上山,多少都懷了防範之心(如姜炯、彭信等人)
以怨報恩對待尉遲無雙、尉遲世英姊弟
(以醫術救活梁山多人,包括宋江、晁蓋、董平在內)
安插特務在眾好漢身邊查伺、蒐羅不當言語
在在都顯示
40回以後,作者亟欲描述梁山內部本來就山頭林立的糾葛、衝突
有向《殘水滸》靠攏的傾向
《殘水滸》是從內部軍官團組織反抗
《賊水滸》則從宋江、吳用由上而下自己耍笨去製造出來的矛盾、分裂
但這邊若沒有處理好
很難想像這後面的
齊聚216好漢的畫面要如何產生
恐怕只有山崩瓦解,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的人間悲劇收場
只能說宋江猜忌舊兄弟,疑心新兄弟,眾人皆不信,唯獨信吳用
即使日後一統陰間,所能頤使者,豈僅有吳用者?
通盤大局,思慮未甚,惜之!
至於故事中,將已死的頭領,於後續故事中再度出現的情況
可說不勝枚舉,不過這點在作者後續統整出書時,或許可以修正
至於新近頭領名稱前後不一的窘況也是層出不窮,或許作者尚未統一名稱
譬如趙得勝(趙德勝)、崔林(崔莘)、王沖惡(王去惡)、思執鐵力(思執政力)
至於故事背景,早先閻羅殿尚有牛頭馬面煎游鍋,後續則不見其場景
像李逵被抓,好歹也應該過過油,懲治這嗜殺鬼
也是在修改背景設定上,可以善加斟酌之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